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8-11/15/content_20242437.htm
青岛新闻网11月15日讯(记者 于泓 徐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内外多个场合讲述他读书的故事,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是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内涵。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新华书店协办,青岛网络传媒集团、青岛新闻网联合承办的2018“领读100天,改变人生路”读书活动开始了,在接下来3个月的时间里,将推出密集而丰厚的读书便利、优惠、大赛、评奖活动,在金秋时节给岛城爱书人奉上“读书大礼包”。
活动期间,青岛新闻网将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中,陆续推出20位领读人,通过视频文图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一本他们所喜爱的书籍,用他们独特的味道和品质引导更多人以书为友。
本次为岛城读者推出的领读人是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菁华。
王菁华为读者介绍的书籍是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最重要的作品,该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人人都能需要的好书。”
王菁华:“整本书看下来,能够帮助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文脉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尤其是作者的文笔,老子、孔子几千字的篇章,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这些人就站在你面前与你面对面交流。”
谈起推荐这本书的原因,王菁华说,这是一本能让国人明白自己的文化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的书,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不像其他文学专著一样有着相对较高的门槛,高中毕业生就能读懂,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读物”。
门槛低并不代表水平低,王菁华记得自己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感于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不同于其他作者,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文体,在文学评论、个人感悟、文化的宏观视角之间,找到了那个最动人的平衡点。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中国文脉·第一诗人(节选)》
“对于很多人来说,通读《诗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们能够明白,《诗经》融在我们血脉里的究竟是何种精神。”王菁华说,读到作者这段文字的时候,他仿佛闻到了书中的麦香,这种穿越千年的文化共鸣通过作者的文字得以实现。
在文脉中发现民族的精神
“在这本书里读者能够明白我们的民族从何而来。”王菁华教授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身份上的认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在《中国文脉》这本书中,作者由黄帝的故事做开始,用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告诉读者中华民族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与绮丽。
“这种身份上的认同对于传承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要。”在王菁华看来,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身份上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信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精神从何而来?在《中国文脉》这本书里,读者能够找到答案。
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中国的神话,作者由浅入深,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个神话故事起笔,来剖析这些神话背后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世道经常会走到崩溃的边缘,很多人会逃奔、诅咒、互伤,但总有人会像女娲那样站起来,伸手把天托住,并炼就五色石料,进行细心修补。要知道,让已经濒于崩溃的世道快速灭绝是痛快的,而要炼石修补则难上加难。但在华夏土地上,请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出来。”——《中国文脉·感悟神话(节选)》
“虽然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但在作者眼里,他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面对危难时的担当。”王菁华说,不仅仅是女娲补天,从精卫填海里的执着、夸父逐日里的人本思想的萌芽,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文化的脉络在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而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这种文化上的熏陶应该是一堂必修课。
王菁华说,他在课上常常跟学生们讲,阅读应该是一生的功课,通过阅读人可以跳出自身的认知局限,形成一种看待事物的宏观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阅读就像是人生一样,前半生由薄变厚,后半生由厚变薄。”王菁华告诉记者,阅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书、读好书去丰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当阅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读书就变成了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结合自身经历、掌握的知识返璞归真,留下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