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青年干部要做一粒“好种子”

发布人:苏伟     发布日期:2021-05-25     点击次数: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点亮无数青年干部前进的“灯塔”。


  厚植善梦之源,做一粒有大抱负的“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老的毕生追求,是袁老“种子精神”的内核,洋溢着一种质朴,凸显着一种执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如磐石的信仰正如逐梦路上的明灯,是“无坚不摧”的“钢胚”。青年干部要像袁隆平那样,善于将“宏大叙事”国家梦与“具体而微”的“种子梦”相互交融,把个人的追求与信念坚定、矢志不渝连在一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用政治理论的“淬火”,“筛一筛”思想上的“杂质”,除一除党性上的“灰尘”,涵养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情怀,做一粒有大抱负的“种子”。


  彰显追梦之力,做一粒有大智慧的“种子”。去世前两个月,袁老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各类信息裂变式地不断更新,青年干部往往不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识,却鲜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终身学习的劲头。青年是拔节孕穗“黄金期”,加强学习无疑是立稳脚跟、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最佳途径。青年干部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下足“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时刻葆有一种“电量不足”的危机感,做一块既能蓄电又能放电的“充电宝”,主动学习各类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避免“茶壶煮饺子”的窘境,练就“枝繁叶茂”处拨得开、“雨骤风狂”时顶得上的“十八般武艺”,做一粒有大智慧的“种子”。


  践行圆梦之举,做一粒有大作为的“种子”。袁隆平说,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最简单的道理中,蕴藏着他脚踏实地、孜孜奋斗的做人做事风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既要有敢想敢试的“出圈”魄力,又要有敢闯敢干的“有为”实践,在吃劲岗位上“摸爬滚打”“历练心智”,把属于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自觉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涵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淬炼“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情,凝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力,敢挑“重担”、敢揽“重活”、敢啃“硬骨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久久为功的韧劲,唤出磅礴之力,践行圆梦之举,做一粒有大作为的“种子”。


上一条: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下一条: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 许达哲看望袁隆平同志家属 并转达亲切问候

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0 共青团青岛理工大学委员会  
市北校区地址:青岛市抚顺路11号 邮编:266033   |   嘉陵江路校区地址:青岛黄岛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266520 
临沂校区地址: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号 邮编:27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