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引领 >> 理工骄傲 >> 正文

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张炳庆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4-03-14     点击次数:

爱心编织梦想   奉献撑起希望

张炳庆,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20104班班长,现任青岛地区青藤高校环保联盟理事,青岛西海岸高校环保联盟理事单位负责人,青岛理工大学环保协会骨干成员。大学期间,他勤工俭学,坚持义工,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寒暑假多次自费前往藏区支教,被青海省藏区政府评为志愿服务优秀教师。他曾带领青岛理工大学环保协会荣获“2012年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并连续两年被香港环境保护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社团,获得谷歌杯益暖中华校园优秀推广社团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齐鲁晚报、财经日报、青岛理工大学校报以及大众网、东方网、理工新闻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在校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义无反顾:兼职筹资自费支教,一千二百余小时的艰辛过后,他帮助藏区四十多个孩子燃起了希望

起初的支教决定并没有得到家里的支持,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里能供他上大学已属不易,然而正是因为从小求学的艰辛,让他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处境更加感同身受,尤其是上大学之后一次又一次了解到山区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内心想要帮助这些孩子的想法在一天天发酵、成熟,他下定决心,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同时兼职挣钱,一定要去看望大山里的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一周兼着三份职,白天没课了就去发传单,晚上去餐馆当服务生,再晚些就靠着自己的驾驶技能做些酒后代驾工作,回到宿舍累的倒头就睡。就这样,他坚持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挣够了往回支教的路费,在攒够了最后一笔钱的同时,遥不可及的支教梦就要实现的时候,他流泪了。后来他说,“一种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回首过往,累和忙,都微不足道”。

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准备,他带着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只身一人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支教之旅。七月份正好是外出打工的青海农民回家收庄稼和学生放假回家的季节,好不容易抢上的一张硬座票,也被他让给了一位怀抱幼儿的妇女,两天两夜的站票,脚都站肿了,下车的时候,差点栽下站台。在西宁做了短暂的休息,还有一天的山路要赶,一个标准载客数二十多人的中巴车,却塞了整整五十多个人,藏族的,回族的,土家族的,他倒成了少数民族,跟司机语言不通,在艰难的交流之后他还是在离小镇二十多公里的地方下错了车,打开手机地图,却搜索不到他所在的位置,向过路的车辆招手,却因为语言不通费了很多周折,到了镇上,剩下的十几里山路只能步行了,几十公斤的行李,一步一步向村子里挪去。天黑的时候,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青海省塔家藏族乡上德扎村,而这个时候的张炳庆,双脚已经肿的失去了知觉。这是一个青藏高原上常见的山头,氧气稀缺自不用说,语言的交流也成了问题,村里仅有的一位年迈体弱略通汉语的藏族老教师接待了他,两间年久失修的教室,炉子和切菜板凑成的临时桌椅,一块缺边少角斑驳不平的旧黑板,小的不能再小的粉笔头,四十几个补课的孩子,穿着破烂的衣服,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看着他,这就是东部发达城市的霓虹灯无法照到的偏远西部,他抱了抱孩子,潸然泪下。他的宿舍就是教室一角隔出来的封闭空间,一张用门板临时搭建的小床,一个藏民给张炳庆送来一把细长的树枝条,经过翻译他才明白,藏民们是希望他用这个树枝条教育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学到东西,打坏了也不心痛。村子里用水很紧张,刷牙洗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洗衣服、洗澡甚至刷碗,都成了不可能的事。没有基本的卫生条件,严重的高原反应,三次户外时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村民们每天自发送来勉强入口的饭菜,都在刷新和挑战着他过往的生活经历,但是孩子们单纯可爱的笑脸、村民们热情的招待让他坚持了下来,每当回想起这些,他总告诉我们,从牛粪旁边摘下的沾有泥土的蘑菇,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当想象中的情景如此真实的扑面而来,除了透彻心扉的震撼,还有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家长们的希望,孩子们的渴望,令他久久不能释怀。贫瘠的环境不代表梦想的苍白,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不能让这些已经燃起的希望之火再次熄灭。张炳庆暗暗下了决心,就这样,他担负起了四十几个孩子的教学任务。早晨六点起床,等孩子们去晨读,晚上备课到深夜,没有午休,除了吃饭和晚上仅有的几个小时睡眠时间,其余时间都和孩子们泡在了一起。而孩子们带给他的,是以往从没有过的深深感动。有一个叫仁青才让的四年级学生,父亲外出打工几年没有与家里联系了,他带着弟弟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张炳庆看来,这个同龄人中体格最壮、最懂事的孩子从来不会哭,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直到一天有个孩子来报告他说小才让哭了,经过追问他才知道是因为有同学说“父亲不要他了”。从那以后,张炳庆就对仁青才让这个学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寻找机会进行家访和谈心,对他进行鼓励和引导,并且联系了一个四川成都的爱心大姐,为小才让兄弟两个提供资助,帮助他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生活困难。去年春节后,当张炳庆再次前往支教的时候,惊喜的得知几年来杳无音信的爸爸也返回了孩子身边,小才让也变得越来越活泼了。他支教的小学连续两年成绩都排全乡第一名,那里的家长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张炳庆的感激和敬意,支教结束时,孩子们亲手为张老师戴上了家长们送的八十多条“哈达”。返回学校后,面对着优良的学习环境,那群藏区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经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一遍遍翻看支教日记,这个七尺男儿时常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张炳庆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借助社会力量,发动更多人关注这些几乎被忽视的孩子,才有希望帮他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情系大山:发动学校及社会资源捐款捐物,为孩子搭建长期帮扶支教的桥梁

回校之后,张炳庆的一篇支教日记发表在了中国《大学生》杂志上,引起了爱心人士的关注,学院老师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举办了多场专题报告会,向全体学生介绍了他支教的经历,并向大家发起了“节约你我 温暖山区”倡议活动。报告引起了轰动,张炳庆成了“名人”,他帮助社会爱心人士与山区孩子结成帮扶对子,他还通过学校红十字志愿服务团联系青岛红十字会,从社会上募得更多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许多同学向他咨询支教的联系方式,表达支教的意愿,也有些同学主动提出要捐赠衣物和文具给孩子们,在他的提议和老师的帮助下,他所在的学院成立了“节约你我 温暖山区”爱心帮扶点,将其作为联系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组织有支教意愿的优秀大学生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同时也长期面向全校师生接收募捐物资。张炳庆希望在自己的感召和带动下,这个组织通过一届届学生的接力,爱心相传、薪火相继,为大山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社会关怀,用爱心编织起山里孩子们的圆梦之路。

除了关注高原的孩子们,作为一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张炳庆对“水”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大学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志愿工作。

张炳庆是青岛地区“青藤”高校环保联盟的理事,是青岛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协会主动与青岛市环保局等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成功举办过青岛市环保局四进活动酷中国低碳活动青岛站工作、污染源普查工作等多项活动。青岛电视台新闻栏目《新闻60分》、《生活在线》、《青岛日报》等媒体都对活动给予了广泛报道和高度评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的公益精神感动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作为班里最早入党的同学,作为班长和首批党员,张炳庆时刻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是出了名的学习带头人和生活热心肠,“有爱心、负责任、特别能吃苦”,这是熟悉张炳庆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在他的带动下,班级被评为“优良学风班”,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还获得校优秀学生标兵、校志愿服务标兵和校优秀党员称号。

回首过去,一路走来,有前进时的挫折,更有成功时的喜悦。秉持“百折不饶、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用奉献撑起大山里的希望,用爱心编制山区孩子的中国梦!

支教中的张炳庆



上一条: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刘承诚
下一条: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纪晓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0 共青团青岛理工大学委员会  
市北校区地址:青岛市抚顺路11号 邮编:266033   |   嘉陵江路校区地址:青岛黄岛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266520 
临沂校区地址: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号 邮编:273400